湄潭石莲镇:乘两清两改两治理之势 “三维协同” 显成效,乡村新景入画来
湄潭石莲镇沿江村村民戴大哥,如今最爱在傍晚时分坐在自家焕然一新的小院里乘凉。院角曾经堆满杂物的废弃猪圈,如今已不见踪影。“以前这地方又脏又臭,路过都绕道走。现在好了,拆了废圈,政府补贴进行改圈,农具、化肥、收的粮食都有地方归置了,院子清爽了,心里也舒坦。”戴大哥指着整齐码放的农具和杂物,脸上笑开了花。
这喜人的变化,正是石莲镇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创新“党建引领聚合力、靶向攻坚破难题、长效赋能促发展”三维协同机制,纵深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带来的显著效果。
走进石莲镇沿江村,青石板路两旁,曾经碍眼的残垣断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点缀其间的月季花丛,村民张大姐正麻利地将家中的垃圾分类投入新配备的垃圾桶。“现在村里天天有人收垃圾,干净得很。‘红黑榜’一贴出来,谁家院子不整齐,脸上都挂不住,大家伙儿都铆着劲比干净呢!环境是大家的,哪能不上心?”张大姐笑着说,村干部和“寨管家”三天两头来宣传,微信群也天天发消息,哪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
这场整治动了真格:1686处乱堆乱放被彻底清理,55处残垣断壁被清除。更让人惊喜的是“腾笼换鸟”的巧思,42处废弃的猪圈牛圈被拆除,33处老旧屋基被盘活,有的修缮保留了传统风貌,有的则结合乡村旅游,腾退土地用于完善细沙传统古村落、沿江码头露营基地建设,村落和露营基地如今成了游客打卡的热门地,今年以来已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以前是守着好山水没人来,现在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们的土特产在家门口就卖光了。”村民丰大哥乐呵呵地说。
“政府补贴一部分,自己再掏点把厕所改了,这新厕所用着舒心。以前那个旱厕,夏天蚊虫多,冬天冷飕飕,现在可算解决了大问题。”黄莲坝村的李婶对家里新改造的卫生厕所赞不绝口。石莲镇采取“政府补贴+农户自建”的模式,已完成像李婶家这样的卫生厕所改造51户,污水管网同步建设,彻底告别了污水横流的窘境。
社区里,一支由党员和乡贤组成的“志愿巡查队”正沿路查看。“看到垃圾顺手捡,环境反弹及时报,这是我们自己家园嘛!”队员小王说。为了巩固成果,镇里划定了村级环境管护网格,配备了专职保洁员,还发动群众参与监督。每周一次的巡查,已及时整治了80多个环境“小回潮”。
“以前觉得整治是政府的事,现在‘门前三包’责任到户,积分还能换东西,大家都抢着把房前屋后收拾利索。”村民小刘指着自家被评为石莲镇“寨管家”卫生文明示范户的牌子,颇为自豪。镇里联合县妇联开展培训,把环境整治写进村规民约,通过“红黑榜”公示和卫生评比等激励措施,村民从“站着看”变成了“主动干”。
石莲镇的“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不仅清走了垃圾、拆除了危旧,改出了新厕新圈,更“治”出了发展新空间和文明新风尚。全镇累计召开群众会82场次,发动群众参与村庄清洁行动3010人次,发放倡议书3300余份,网格化管理让整治成果常态长效,“政府引导+农户主体+多元投入”的模式保障了基础设施持续升级。
更重要的是,环境变美激活了乡村的“一池春水”。乡村旅游因环境提升而兴旺,特色产业借势发展,村民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昔日的“脏乱差”死角变身美丽风景线,村民的精气神也焕然一新,自觉维护家园、争当先进蔚然成风。
石莲镇正以“绣花功夫”持续深化这场行动,推动美丽乡村从“外在颜值”向“内在气质”升级,奋力绘就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
来源:湄潭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