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环球网 | 2024-11-20 17:02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小城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举措。

客观分析存在问题 认清新型城镇化发展形势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集聚,小城镇的城镇化水平逐步提升,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流入。小城镇的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外来人口不断涌入,为城镇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向城市化转变。小城镇的产业结构逐渐由单一的农业向多元化发展,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产业蓬勃发展。小城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小城镇建设的持续发展。

●部分小城镇规划起点不高

部分小城镇缺乏超前规划,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出现“千镇一面”的现象,规划的引领力不强,难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城镇规模偏小,尽管小城镇的人口有所增长,但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虽然一些小城镇制定了长远规划,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规划调整频繁、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缓慢,部分小城镇主要依赖政策性投入,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直接影响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和质量。

●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重建轻管”现象

部分小城镇已建公共设施由于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管理,导致一些公共设施老化失修严重,难以发挥效益。部分基础设施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也没有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导致基础设施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小城镇产业发展不够强

部分小城镇的产业发展不均衡,缺乏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一些小城镇的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

●部分小城镇缺乏人才支撑

由于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年轻人才和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或迁移到大城市发展,导致小城镇人口流失,人才短缺。

因此,必须进一步认清新型城镇化发展形势,正视问题,迎难而上,按照“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高质量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

坚持科学规划 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

●坚持科学超前规划

小城镇规划是小城镇未来发展的战略部署,是小城镇发展战略目标的具体体现。规划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小城镇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随着城镇空间扩展步伐加快,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各地应从实际出发,高起点编制小城镇规划。

在编制(或修编)小城镇规划过程中,应从地区实际出发,突出自身的特色,不要搞一刀切、一个模式。要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对小城镇进行科学规划、超前规划,用明天的眼光审视今天,用发展的眼光筹划未来,认真预测现实产业基础和新引进项目的发展趋势,超前考虑需要具备的功能配套和布局定势,留出足够的余地和空间,为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坚持提高规划设计的开放度,引入竞争机制,集思广益,好中选优,使规划全面正确地反映小城镇建设的客观要求。

应加强对小城镇的科学规划,优化城镇布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城镇布局的规划及城镇路网、园林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要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既要着眼当前,更要注重长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基础。

同时,应加强规划的实施和管理,确保规划有效执行。建立完善“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管理机制,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充分体现地域特色

规划设计应彰显城镇建设的个性,提升城镇建设的文化内涵,避免城镇建设“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等同质化问题发生。坚持以特色制胜,善于打出自身的品牌,根据各小城镇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沿革和产业特点,形成“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规划,建设既有自身特色,又体现时代气息的新型城镇。

注重在城镇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搞好区域布局、风格设计和景观建设,新建一批工业主导型、交通枢纽型、文化旅游型、商业贸易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加大投入力度 高质量推进小城镇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

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全力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现有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稳步扩大规模,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完善服务功能。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着力优化交通体系,完善镇区路网,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更新改造老旧市政设施,加快防洪排涝设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推广建设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公共厕所改造提升。对于集中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天然气供应站等能产生效益的公用设施,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有效提高小城镇招商引资的竞争力,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小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行动,增强镇驻地学校辐射引领功能。打造绿色便捷文体新载体,建设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等文体设施。推动镇区便民服务中心集约化、数字化发展,引导建设舒适便捷、全域覆盖、层级叠加的镇村生活圈体系。

优化商贸服务功能,鼓励建设具有现代水准的标志性商业综合体。加快宾馆酒店提档升级,超前谋划建设停车设施。

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抓好重要节点景观打造,塑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精品,规划建设贴近群众的街头游园、滨河公园等开放空间。开展店外经营、摆摊设点、户外广告、门头牌匾、“空中蜘蛛网”等治理行动,保持环境整洁美观。

创建完整居住社区,完善社区综合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范设置快递服务等便民设施,提升社区宜居水平。

●注重镇村建设特色

实施新时代小城镇文化强基铸魂工程,完善公共图书室、文化馆(中心)、民俗博物馆等场馆功能。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科学利用。

对当地的特色文化进行挖掘梳理,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对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乡土文化。

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旅游与城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加快景点周边的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做好景点周边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服务业的跟进,切实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满足城镇居民新的休闲需求。

●强化 产业支撑

应根据小城镇的实际情况,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着力发展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联动,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

●保护好生态环境

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要做好小城镇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方面要从环保角度选择好的产业门类,严格把关,采取措施,积极做好污染防控工作;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保护好原有的生态资源,特别是保护好植被和河道。

健全机制体制 形成小城镇建设的良好氛围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积极向上争取扶持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资金投入,确保财政投入有一定幅度增长。整合和争取项目资金,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奖代补机制,盘活城镇土地。积极争取发行地方政府新型城镇化债券,探索成立国有城镇化建设投资公司,承担小城镇建设的项目主体。

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小城镇存量土地,筹集财政性城镇化建设资金。实行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轮驱动,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有效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充分利用国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城镇建设的政策,引入民间社会资本,对公益设施公开拍卖、放开经营,有偿出让户外广告发布权、道路冠名权以及基础设施经营权、收费权、租用权等,实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

多渠道多途径聚集社会资金,形成“政府主体、部门支持、社会参与”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吸引更多单位和企业投入到社会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领域,有效化解政府单一投资的压力。

●强化要素保障

做好社会保障。应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社保、住房等民生工作,集聚小城镇的人气。提高和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新农合等社会保险机制,建立健全最低工资支付制度和困难农民工社会救助等制度。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放宽户籍制度,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学政策。

抓好人才保障。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组织人力资源招聘会,推动企业需求和求职需求的对接,把用工信息传递到社区,传递到居民家中。加大高技能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外引内联、交流培养等方式,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加快人才制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待遇,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