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不可说丨稻香蝉鸣,古典诗词中的芬芳与交响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夏夜乡村之美云:“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如此生动深情的吟唱中,稻浪与蝉鸣已然交织成令人欣然期待的丰年景象,合奏出农业文明蓬勃昂扬的生命乐章。“蝉鸣秋气近”,稻穗低垂,蝉鸣绕耳,稻香+蝉鸣,这一对浸透东方农耕文化血脉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交织成华夏民族独特的心灵图景。
来源:人民网
稻作文明在华夏大地上扎根已逾七千年,稻香与蝉鸣的并置,源自农耕文明的深远记忆。蝉的生命律动与农事的合拍,则早已被古人精细捕捉。《诗经·豳风·七月》有曰:“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穫,十月陨萚。”关于“蜩”,毛《传》曰:“蜩,螗也。”孔颖达《疏》云:“《方言》曰:楚谓蝉为蜩,宋卫谓之螗,陈郑谓之螂蜩,秦晋谓之蝉。是蜩、蝉一物方俗异名耳。”依此,则诗里的“五月鸣蜩”,是说“五月蝉儿鸣叫”,这便是对声声蝉鸣的最早的诗意记录。而诗歌接下来的“八月其穫”,即“八月田间收获忙”之意。故而,在《诗经》里被视为节令使者的蝉,其鸣声则还昭示着稻谷灌浆、丰收在望的关键农时。倘若再一一对应,则辛弃疾的“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与《诗经·豳风·七月》之“五月鸣蜩,八月其穫”恰正相契合、神韵暗通。
南北朝时庾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十首·其六》诗曰:
兴云榆荚晚,烧薙杏花初。
滮池侵黍稷,谷水播菑畲。
六月蝉鸣稻,千金龙骨渠。
含风摇古度,防露动林于。
诗里明确写到了“六月蝉鸣稻”,此“蝉鸣稻”被指认为“蝉鸣时成熟的稻子”,这便是早熟稻的一个品种吗?《齐民要术·水稻》引晋代郭义恭《广志》云:“南方有‘蝉鸣稻’,七月熟。”而庾信诗句是说在六月,“六月蝉鸣稻”。诗意化地解读,这句诗则当是指,在蝉鸣声中,水稻慢慢长成,仿佛是清亮的蝉鸣催熟了清香的稻谷。
来源:人民网
庾信歌咏的是“六月蝉鸣稻”,而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出了“蝉鸣稻叶秋”的诗句。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有曰:
露金熏菊岸,风佩摇兰坂。
蝉鸣稻叶秋,雁起芦花晚。
秋天云日明,亭皋风露清。
独负平生气,空牵摇落情。
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全诗很长,抒写晚秋时节与故友宋之问“江南又逢君”之“壮气惊寒水”的慨叹。而“蝉鸣稻叶秋”之语,居然也浸透着骆宾王的落寞感伤,全无水稻金黄、谷穗饱满的收获之欣喜;连蝉鸣幽幽,也在渲染着骆宾王“寂寥伤楚奏,凄断泣秦声”的悲凉。
北麦南稻,自然而然,“蝉鸣”与“麦秋”的组合也见诸诗章。唐代李嘉祐《发青泥店至长余县西涯山口》有云:“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中唐羊士谔《闲斋示一二道者》诗有曰:“知止惭先觉,归欤想故侯。山蝉铃阁晚,江雨麦田秋。”而与唐代韦应物交好并颇有唱和的丘丹写有《奉酬韦使君送归山之作》诗,仿佛不经意间便留下了“蝉鸣念秋稼”之语。
南宋陆游《新秋晚归》诗有云:
玉粒尝新稻,金风作好秋。
雁回沙漠信,蝉噪夕阳愁。
金风送爽秋色美,晚归田园,蝉噪夕阳,喜尝新稻,粒粒如玉,甘甜清香。陆游《新秋晚归》诗,以及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之“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实则道破了蝉鸣与稻田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天然关联——蝉在稻田间鸣唱不停,既是生物本能的展现,也成为了农事时序的天然刻度。
AI制作
蝉的生命周期也成为文人观照自身命运的镜像,初唐虞世南在其《蝉》诗中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赋予蝉以高洁品格;骆宾王名作《在狱咏蝉》在执着追问,“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而晚唐李商隐在其《蝉》诗中慨叹“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鸣化作寒士失意的悲吟。
蝉声勾起的乡愁,亦是对生命本源的追寻,中唐白居易在《早蝉》中道出:“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在另一首写“新蝉”的诗作中,白居易把他对于自己“东京”(今洛阳)旧居“竹林宅”的刻骨乡思写得更为细腻。白居易《六月三日夜闻蝉》诗云: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稻浪翻涌处,蝉鸣声悠悠。稻香蝉鸣,既是对于高洁之蝉生命短暂的咏叹,又是对于馨香农耕隽永的悠长回味,不仅记录着土地丰收的喜悦,更承载着文人对生命本质的永恒探寻。而稻香蝉鸣的意象组合之所以能叩击千载人心,正因其承载着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与审美基因,在于其承载的深邃时间意识与生命感悟,甚至已成为故土的精神图腾,是对尘世纷扰的超然解脱,是华夏民族心灵深处最优美的袅袅回响。这穿越千年的稻香与蝉鸣,至今仍在我们的文化血脉中流淌,时时以童年回忆、思念故乡、向往田园等生动的方式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化快节奏的都市喧嚣中,那一片片稻浪,那一声声蝉鸣,仍是让我们重返生命本真的节奏,让我们聆听心灵深处最悠远的回响——那是华夏民族与大地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命交响,也是我们灵魂深处对永恒精神文化家园的无尽追寻与呼唤。
“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
“月出碧云断,蝉声秋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