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四稳”,要突出就业和民生导向

农民日报客户端 | 2025-07-28 14:36

要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强化“一老一小”等重点民生保障服务,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7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强化“一老一小”等重点民生保障服务,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这是继今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四稳”、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四稳”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关键时点又一次对“四稳”作出深刻阐述,释放出稳增长、保民生的强烈信号,为以高质量发展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力重点。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经济发展任务,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坚定不移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着力抓好“四稳”。“四稳”之间环环相扣、相互作用,共同构筑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稳固基石。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对于我们这个拥有数亿农民和庞大城乡劳动力的国度,就业是老百姓的收入之源,关乎千家万户的烟火生计。唯有让广大劳动者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才能有效拉动消费、激活内需。稳企业就是稳就业、稳经济,我国超1.8亿户经营主体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经济活力的“毛细血管”。只有稳住企业,方能保障更加充分的就业岗位和创新动能。稳市场则为稳企业、稳预期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一个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要求规范秩序、打破壁垒、维护竞争,特别是要畅通城乡要素流通渠道,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当各方对未来经济发展有了稳定的预期,也会导向更有信心的投资、生产和消费,从而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着力抓好“四稳”,要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稳就业”居于“四稳”之首,起着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就业稳则人心安,人心安则社会稳。特别是在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的背景下,稳就业就是稳信心、稳预期、稳大局。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是就业的重中之重,要加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岗位挖潜扩容,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岗位供给;要强化劳务输入地和输出地协作机制,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指导东部省份就地就近挖掘就业岗位、中西部省份开展劳务对接项目,着力支持农民工稳在岗位、稳在企业、稳在当地;要聚焦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大型安置区,保持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不变,稳定脱贫人口就业规模,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

着力抓好“四稳”,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经济运行越是承压,越要兜牢兜准民生底线。要突出“一老一小”和困难群众的保障服务,这是社会民生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防线。“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不仅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更是检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成色和温度的“国之大者”。当前农村老龄化、空巢化现象愈加突出,农村孩子托育、老人养老等需求更为迫切,需要全社会持续关注。同时,部分脱贫基础尚不牢固的群众,抵御风险能力依然较弱。兜牢这些群体的基本生活,是“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必须守住底线、常抓不懈。此外,还要注重系统施策,通过“兜底线”与“促发展”结合,既解决当前急难,又布局长远,不断扩大健康、养老、托幼、教育、家政等领域多元化服务供给。

“稳”字重千钧,枝叶总关情。紧扣发展所需、百姓所盼、民生所急,着力抓紧抓实抓好“四稳”工作,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就一定能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