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丨文物里的世界:东汉水塘稻田模型
这是一件东汉时期遗存至今的稀世文物——东汉水塘稻田模型,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那么,这件水塘稻田模型究竟隐藏了古人怎样的生态意识呢?
1975年,位于兴义万屯公社检朝沟生产队的8号墓出土了一件东汉水塘稻田模型。它是经高温烧制而成的泥质灰陶,呈椭圆盆形,径45至46.2厘米,高8.4厘米,多见于中国西南地区汉代墓葬中,此为同类文物中的精品。
这件文物仿实用器物制作,是当时农田技术发展状况的真实缩影,模型中的几个简单意象,勾勒出了东汉时期云贵地区一幅美好闲适的田园图景。这件水塘稻田模型一分为二,一半为水塘,一半为稻田。在水塘里,荷叶缓缓伸展,鱼儿穿梭游弋,水面下的菱角和田螺依稀可见;在稻田中,田埂将其分割成块,田中的稻苗排列整齐,似乎在随风摇曳,预示出一派丰收之景。水塘与稻田之间,还筑有一道堤堰,中段有通水涵洞,一只展翅的小鸟停留在通水涵洞上方,活像下一秒就要一飞冲天。水塘的水通过涵洞流入稻田,水塘蓄水备灌,旱灌涝蓄,以备不时之需。稻田中的堤坝都留有缺口,以利水田的水彼此贯通,既充分利用水资源,又节约劳动力,显示出了东汉云贵地区农业灌溉的智慧。盆内四壁还刻划有大致等距的树木九株,郁郁葱葱。塘边田边栽种树木,既美化了田园环境,又起到了水土保持的作用,维护了生态平衡。它是东汉稻作技术与水利设施技术的生动再现,反映了古人对环境的规划设想以及强烈的生态意识。
我国多地考古发掘出了大量西汉末期至东汉时期的水塘稻田模型,可见我国在当时,种植水稻的技术已有极大发展,甚至从中原地区已传至西南云贵一带。南方各省出土的水塘稻田模型多以方形为主,那为何贵州出土的这件东汉水塘稻田模型是圆形的呢?这可能与云贵高原多山地有关:稻田开垦因地制宜,多依山势零星分布在山间盆地,制作模型时便简化为圆形。圆形水塘稻田模型只现于云贵地区。
一半种植,一半养殖,稻谷丰产又收鱼利;一田多用,一举多利,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这件东汉水塘稻田模型藏着的“农耕密码”,千古流传,让我们看到了千百年前兴盛的农耕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