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发现国家二级保护两栖动物——贵州拟小鲵

2025-10-24 12:38

近日,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管护人员在开展野外巡护工作时,发现一种背部具土黄色斑点的有尾两栖动物。经两栖动物专家李仕泽教授鉴定,该物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两栖动物——贵州拟小鲵(Pseudohynobius guizhouensis)。

这是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首次记录到该物种。至此,梵净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记录增至81种,物种多样性保护名录再次刷新。

在梵净山发现的贵州拟小鲵生态照。张金发 摄

贵州拟小鲵,隶属小鲵科(Hynobiidae)拟小鲵属(Pseudohynobius)。其主要鉴别特征如下:雄鲵全长176.0~184.0mm,雌鲵全长157.1~203.4mm;肋沟12~13条;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重叠;犁骨齿列长,每侧有齿12~17枚;尾长小于头体长;生活时整个背面紫褐色,有不规则的橘红色或土黄色近圆形斑,身体腹面具有分散细小白点,体背及四肢背面无小白点。该种常生活于海拔1400~1700m的较高山区。成体在非繁殖期远离水域,多生活在植被茂密、枯枝落叶层厚、湿度较高的阴湿环境中,幼体则常见于山溪回水区域。由于其生活习性隐蔽,成体在野外极难被发现。

根据国家林草局与农业农村部2021年联合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告第3号),贵州拟小鲵已正式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此外,由于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该物种亦被收录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受危等级评定为“濒危(EN)”。

在梵净山发现的贵州拟小鲵生态照。张金发 摄

本次在梵净山发现贵州拟小鲵,不仅是区域生物多样性记录的重要更新,更是对这一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完整性与原真性的有力印证。作为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的两栖类物种,贵州拟小鲵的稳定栖息,如同一面生态明镜,映射出梵净山作为物种基因库和生态屏障的独特价值。

下一步,梵净山管理局将持续强化对该物种栖息地的保护与修复,推进两栖动物监测与巡查工作,深入调查其种群数量及分布动态。同时加强科研合作与科普宣传,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合力,让黔金丝猴、贵州拟小鲵等神奇生命,在此安续千年,与青山同在,与未来同行。

通讯员: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