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遵义︱传统手工艺让生活更有温度

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 2025-08-04 10:08

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李仁军摄

一份传统的手工艺,往往彰显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自信,凝聚着深沉而持久的力量。近年来,遵义开始探索传统手工艺融入当代生活的新路径,不断推出有温度、有内涵、接地气的作品,使遵义的传统手工艺焕发出新兴活力。

游客在花茂村陶艺馆体验选购  李仁军摄

在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有一项令人陶醉的土陶烧制技艺。每一只土陶作品,仿佛是一个美丽的故事,由白泥的纯洁起源开始,经历了10余道工序的精心打磨,逐渐成为精致的艺术品。

花茂土陶不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段看不见的历史,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艺术的热爱。每一件土陶作品,都是艺术家们匠心独运的结晶。

小朋友在花茂村陶艺馆里体验陶艺制作技术  李仁军摄

一坨软泥经过匠人的巧手,变成一件件精美的生活容器、艺术摆件,成为当地文旅特色商品,走进千家万户。土陶吸引了游客,也让花茂美名走出黔北大山。

如今,花茂土陶成为具有独特文化标识的贵州乡村文化艺术品和花茂村富民兴村的产业之一,那些放弃制陶的人开始回归,不少年轻人也开始学习、传承、弘扬花茂制陶工艺。

赤水竹编作品

赤水竹编历史悠久,据相关文献记载,赤水先民定居赤水河畔后,利用丰富的竹资源编成篮、筐等器具存放粮食和食物,竹制品已然成为赤水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赤水竹编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竹编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生产需要和审美需求。以陈文兰、杨昌芹等为代表的传承人成为赤水竹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之路上的探路先锋,推动传统竹编向平面竹编书画,立体竹编装饰品、实用品转化,更富有时代气息的竹编书画、竹丝扣瓷、竹编提包、竹编灯饰等创意产品,得到了社会和市场的广泛认可,赤水竹编逐渐形成了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一体的竹编技艺特色。

“通草堆画”传承人李跃和他的作品

通草堆画主要以药用植物“通草”作为原材料,通过设计、制图、切片、雕刻、成形等多道工序创作出反映中国市井百态、节庆民俗等为题材的作品。2007年,通草堆画被列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草堆画,兴于清中期,至清末达到高峰。20世纪60年代初,遵义市工艺美术厂美工师左靖,在解析清朝通草画和通草花的基础上改平贴为堆贴,变彩绘为素堆,创制了不施色彩、多层次厚堆叠堆的手法,创造出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工艺品。

通草堆画作品

作为传承老艺术的年轻人李跃,为了让遵义通草堆画尽快适应市场需求,对原有的通草堆画技艺作了新的探索和改变。突破以往花鸟虫鱼、人物、建筑等题材,将贵州少数民族特色、地方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开发了民族风情、傩戏面具、红色文化、卡通、动漫等题材的旅游商品。

同时,在装裱方法上,李跃采用国画手工框装花棱或石膏框装裱,前者使通草堆画更有文雅古朴气息,后者则使其更具现代时尚感。其创作的现代风格作品《龙啸》《雄鹰展翅》、红色文化题材《遵义会议永放光芒》《毛泽东诗词》、传统风格作品《虾趣》《青花瓷》等作品,深受大众好评。

 

记者:刘宇

编辑:孙颖洁

编审:王钰燕

终审:袁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