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春味:清明粑里的时光密码
文体旅事业部 | 2025-04-03 20:24
当黔地的云雾漫过山梁,清明菜在湿润的晨露中舒展新芽。贵州人便知道,该与春天赴一场味觉的约定了。
清明菜学名鼠曲草,《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其"五溪峒中尤重之"。人们晨起挎竹篓,在薄雾未散的田埂间采摘嫩苗,指尖拂过白色绵毛,仿佛触摸到了《徐霞客游记》里"素食之佳品"的赞叹。回家后将鲜嫩清明菜焯水揉汁,与糯米粉交织成碧玉般的面团,这抹青翠的色泽里,藏着《贵州通志》中"寒食糍粑"的千年记忆。
馅料的搭配是黔地智慧的缩影。在安顺,人们喜欢用糟辣椒炒肉沫做馅,当独具贵州特色的糟辣椒遇上清明粑,一口下去,肉面相杂,满嘴流油,美妙至极;在思南,香椿腊肉馅将腊月熏制的烟火气与春日新芽的生机融合;在印江,豆腐加上野葱在方方正正的造型中暗含"团团圆圆"的朴素愿望。
蒸制的过程充满仪式感。铜仁和黔东南地区,人们将清明粑裹上猴栗叶蒸着吃;安顺匠人偏爱凸面砂锅,让热油与面团在滋滋声中缔结焦香。清明粑的形状也因各地风俗的不同有圆形、方形和三角形。
清明粑是《黔南识略》中"五溪蛮"的祭祀供品,是《苗疆闻见录》里的春耕犒劳,更是我们舌尖上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