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硬币”铸造生命奇迹!中国脑机接口新技术诠释“中国式创新”的底色
只用佩戴一个设备,就能“命令”周围的一切电子设备,这种曾经只能在科幻作品里设想的场景,正在离我们的现实越来越近。
近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手术台上,一枚直径仅26毫米、薄如硬币的植入体通过微创手术成功嵌入一位因高压电事故失去双臂的37岁患者颅骨内,为这位四肢截肢的患者重新“接上”了通往电子世界的肢体。
试想一下,你看着屏幕,念头一动,不论是简单的打字,还是复杂的游戏,电脑都能完成你想要的操作——这正是患者在接受手术后迎来的新生活。
这套由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研发的设备,让患者在术后三周便能流畅操控电脑等电子设备。目前系统已持续稳定运行超过百日,患者未出现任何感染或电极失效,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高稳定性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技术的国家。
这项突破背后是三项硬核“世界之最”:这枚全球最小植入体直径为26毫米、厚度不到6毫米,电极粗细仅约发丝的百分之一。
比起由马斯克研发的美国Neuralink技术,中国的电极截面积缩小至1/5到1/7,电极柔性更是超越百倍。让脑细胞几乎“意识”不到旁边有异物,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对脑组织的损伤。
脑机接口新技术,在当下的中国有着非同寻常的社会意义。据残联最新数据统计,我国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持证残疾人中现有肢体残疾人408.3万。对于失去肢体的他们,脑机接口技术的革新,无疑是重获新生的一次机会。
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团队分享的案例更触动人心:截肢者用国产意念假肢写出娟秀字体,自闭症儿童通过神经反馈训练首次喊出“妈妈”。
现在,那位首例临床试验患者正期待新目标:三年内用意念操控机械臂抓握水杯,指挥机器狗协助起居。目前,团队正同步推进渐冻症及脊髓损伤治疗研究,让技术惠及更广泛人群。
对生命微光执着捕捉,重燃千万人希望之火。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脑机接口行业年增速达25%领跑全球,主导的12项脑机接口标准获ISO国际采纳,构建起完整生态。
当海外企业聚焦商业变现,中国科研团队始终将患者体验作为首要指标。技术不论如何革新,立足点始终在“人”,这是中国式创新的出发点。
传统脑机接口常需患者顶着笨重“钢盔”,而中国微创方案将手术创口缩小85%,康复周期压缩至数周,将传统技术的不便不断缩减。
正如研究者们所言,把植入损伤控制在微米级,就是让患者以最小身体代价换取最大生存尊严。未来随着技术发展,普通人同样能从技术中获益。
此刻,那枚硬币大小的植入体里,既跃动着解码神经信号的科技雄心,更承载着对生命价值的至高敬畏——这,就是中国式创新最动人的底色。
(记者:王一雄 李俊志 张晨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