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故事这漾说丨这个地方90年来的秘密终于藏不住了

书漾工作室 张雨珊 | 2025-05-16 12:23

在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派出所的院落里,三株苍翠的松柏环绕着一方神秘的青石墓碑。这是全国唯一一座派出所内的红军墓,历经九十年风雨,始终如红色火种般照亮着这片土地的信仰星空。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承载着红军战士的牺牲精神与基层民警的使命传承,成为新时代长征路上永不褪色的图腾。

红土里的基因密码

1935年4月,中央红军一军团主力在四渡赤水后佯攻贵阳,途经高坡乡短暂休整。一名因伤病掉队的红军战士牺牲在王坡山脚下,当地苗族老人杨春生、文应才等人冒着被国民党反动派清算的风险,以一升米换一捧土的朴素方式将其秘密掩埋。1963年清明,高坡公社将原葬于王坡山脚的1名红军战士遗骸迁至派出所,由此开启了民警接力守护的篇章。

红军在高坡仅停留三天,却以严明的纪律与无私的奉献在苗乡留下深刻印记。当时水源稀缺,红军战士坚持“先民后军”,每日为百姓挑满水缸后才取六方井的水饮用;他们露宿街头田埂,不扰民、不取一草一木,甚至用石灰水在墙上书写“反对国民党的卖国政策”等标语,播撒革命火种。这些细节不仅成为高坡口口相传的红色故事,更化作民警心中“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密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

九十年,于历史长河不过一瞬,但对一方土地而言,足以让信仰生根、让精神成林。每当民警们在红军墓前重温入警誓词,墓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字迹,早已被他们擦拭得锃亮。

苗岭深处的“双语警察”

1989年的高坡,还深陷在语言与地理的双重围困中。23岁的青年杨家发脱下军装时,苗寨的木楼间飘荡着对外来者的戒备。这位新警员发现,调解纠纷时总需要“翻译”:苗语转汉语,再原路返回。警民之间横亘的不仅是语言的高墙,更是信任的鸿沟。

面对71%的苗族人口与语言隔阂的现状,他立誓要学会苗语,跟着寨老矫正发音,赶场天蹲守市集练习会话,用生硬的发音与村民“比划”,这些让杨家发成了当地派出所第一个能用地道苗话的警察。2008年凝冻灾害,调解纠纷回所途中摔倒,独自推行摩托车6.5公里的背影成为深夜里最温暖一幕;2013年大旱,他带着民警翻山越岭背水的身影,在苗胞口耳相传中化作“警队马帮”。

除此,为走访120平方公里内的121个村民小组,他磨穿上百双布鞋,徒步翻越海拔1600米的险峻山岭,为偏远村寨送身份证、调解纠纷。三十几年来,他化解因抢亲引发的群体械斗数十起,甚至以“代子尽孝”的承诺感化杀人逃犯自首,并照顾其父母二十年直至他们的儿子出狱。

杨家发的宿舍正对红军墓,每日进出皆与英灵“对话”。他说:“烈士们用生命守护百姓,我们只能用双脚丈量民心。”退休之际,他婉拒调任城区的机会,坚持留守高坡,只因“苗乡需要会说苗话的警察”。

新时代的“警界侠客”

现任所长姚志洪被同事们戏称为“武林高手”,不仅因其二十年如一日苦练体能——能双手抛举90斤石凳、抓捕嫌疑人无一失手,更因其将铁血与柔情融于一身,成为高坡乡群众心中的“守护神”。他的故事,同样是基层民警扎根红色热土、传承长征精神的缩影。

姚志洪坚信“群众之事无小事”,以“老黄牛”般的韧劲和铁汉的柔情深耕基层:为调解兄弟土地纠纷,他39次登门,最终以“磨破嘴皮”的耐心化干戈为玉帛;为特困户申请救助金、组织民警捐款,并坚持每日探望;组建便衣巡逻队,在赶集日守护老人免受假币诈骗;甚至化身“野菜大厨”,在疫情期间为执勤同事烹制山间风味。

“红军墓是一面镜子,照见初心。”姚志洪常以此自省。他带领全所5名民警、11名辅警,将“日行三万步”的走访与“零距离”服务刻入日常:采集2000余条人口信息,为留守儿童筑牢校园安保防线,将辖区交通事故死亡率降至零……这些数字背后,是新时代“长征精神”长出的新的枝桠。

云端上的守望者

九十年过去,红军墓早不是一方石碑,倒像扎进苗岭血肉的一枚铆钉,把几个时代的魂,死死铆在了这片土地上。它见证着:从冒死掩埋红军的苗族老人,到数十年守护墓园的民警,为民奉献的接力从未中断;杨家发磨穿的布鞋、姚志洪调解的记录,皆是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坚实足印;红色遗产与苗族文化的交融,让革命精神在民族地区扎根焕新。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高坡派出所的精神传承永不停歇。而民警们日常守护也仍在继续:凌晨三点调解醉酒纠纷的倦容,暴雨中背老人转移的泥泞裤腿,调解成功时当事人塞来的热乎糍粑……这些琐碎而温暖的片段,就像当年老乡攥着红军战士留下的半块干粮——九十年的温度,从未凉过。

当晨曦再次洒向红军墓,青石墓碑上的五角星折射出璀璨光芒——那是1935年的星火,是1963年的守望,是2025年的传承,更是通向未来的永恒坐标。此刻,红军墓的向荣与派出所的警徽构成奇妙的时空对话——九十年前播种在这片红土地上的精神基因,正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开出新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