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一场能唤醒草木的「世界上最长的歌会」
黔东南深山里,有一场能唤醒草木的「世界上最长的歌会」。
从二月的油菜花田到冬日的霜降晨雾。
四十八寨的歌声如藤蔓般缠绕在清水江畔,绵延九月不绝。
天柱四十八寨歌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晋时期,包括13个歌场。
它起源于贵州天柱、锦屏、湖南靖州和会同4县交界地的四十八个侗族、苗族村寨,是当地苗族侗族群众集会玩山、唱歌、交友、恋爱的传统民族节日。
被誉为「民族生态博物馆」。
歌节的活动形式多样,踩歌堂、情歌对唱、众人齐舞、篝火晚会……
既是青年对歌传情的浪漫舞台,更是多民族交往交融的生动注脚。
四十八寨歌节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唱腔特征。
苗歌高亢嘹亮、侗歌和声悠扬,搭配地方特色唱腔,形成当地独特的生态音乐体系,展现了侗族、苗族的独特民族风情。
2011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国家级非遗,四十八寨歌节承载着"以歌会友、以歌化俗"的文化基因。
近年来,当地将传统歌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青年歌手在歌场高歌,非遗传承人带领游客体验拦门酒、新婚嫁娶等民俗,古老歌谣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
如今,“四十八寨歌节”已经成为天柱县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赏。
这不仅是一场文化传承的接力,更是各族同胞携手共谱新乐章的时代强音。
如今,天柱以歌为桥、以节为媒,让古老歌谣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芒。
那些用喉咙刻写的民族史,正在新时代的节拍里,长出翅膀。
撰稿&图片:王耀俊
特别鸣谢:中共天柱县委宣传部、天柱县融媒体中心、天柱县文化广电旅游局、 坌处镇人民政府、贵州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