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谟县税务局丨3.7 克党徽里的初心刻度:从扶贫泥路到税海助农的基层实践

贵州广播电视台产业经济事业部 | 2025-07-03 09:29

2016 年深秋,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陈德海揣着改变乡村的朴素愿望,来到贵州省晴隆县花贡镇新寨村,成为驻村工作队成员。这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起初对 “人民至上” 的理解还停留在教科书上,直到在暴雨中跋涉 3 小时走访黄厂组村民李奶奶家 —— 当看到老人赤脚在漏雨的泥屋里捡拾黄豆,支撑房屋的木柱已朽出蜂窝状孔洞时,他才真正触摸到 “共产党员”四个字的重量。

“嬢嬢,这房子怕撑不过下个雨季了。” 驻村第一书记老杨的话像重锤敲在小陈心上。三个月后,当新建的砖房在春风中矗立,墙角冒出的豆苗在阳光下舒展时,老杨胸前党徽的金光与豆苗的新绿在小陈眼中重叠。“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共产党员的初心不是口号,是要像种子一样扎进泥土里。” 此后两年,他和扶贫队踏遍花贡镇山野,帮 127 户村民解决危房问题,为 300 余亩花椒基地打通灌溉渠,让 “人民”二字从铅字变成了乡亲们脸上的笑容。

税海扬帆担使命:票据链上的助农攻坚战

2020 年 11 月,小陈穿上 “税务蓝” 来到国家税务总局望谟县税务局。2024 年仲夏,当 “助农税宣队” 集结时,他带着梳理好的政策手册第一个走进弄林村。200 多户杨梅种植户正被票据和免税政策弄得焦头烂额,村委会主任冉光辉指着堆满桌子的单据直叹气:“果子熟了,可不懂开票、算免税,卖货都没底气。”
      “大叔,您看这张发票这样开......” 接下来的 20 天,小陈成了果林里的 “移动办税员”。58 岁的返乡农户罗大叔记不住手机开票步骤,他就蹲在杨梅树下画流程图,手把手教了 17 遍;为打通电商销售的电子票据链,他带着技术人员在村部加班到凌晨,编制出 “票据开具五步指南”。三周后,“弄林杨梅” 的订单量暴涨 3 倍,电子发票系统日均处理票据 200 余张。冉光辉最新发来的统计显示,今年村民户均收入突破 4 万元,比 2023 年翻了一番。

徽光闪耀映征程:3.7 克里的永恒刻度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如今在望谟县税务局的办税服务厅,总能看到小陈忙碌的身影。他牵头组建的 “青年助农专班” 已为 13 个村寨建立税收档案,编制的《乡村产业税费优惠手册》被印成苗汉双语版发放。在他的办公桌上,始终放着两个物件:一个是脱贫攻坚时沾着泥痕的笔记本,另一个是纳税人送的杨梅树苗标本。
      “这枚党徽只有 3.7 克,但当你看到李奶奶搬进新房时的眼泪,看到罗大叔数着电子收款时的笑容,就会明白它重若千钧。” 小陈常对年轻同事说。从扶贫路上的泥泞到税海里的票据,从危房改造的图纸到助农政策的条款,他用行动诠释着:真正的信仰从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群众需求的每一次跋涉、解决民生难题的每一次攻坚。这 3.7 克的徽光,正化作照亮乡村振兴路的万千星火。
望谟县税务局:文/陈德海   图/卜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