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黔行: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子双城记——从民族团结到乡村振兴的设计力量
近日,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17位师生以“筑梦黔行·设计未来”为主题赴贵州省贵阳市和遵义市开展为期一周的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出征启程:明确方向,凝聚力量
7月7日上午,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团出征仪式于航空港校区举行。建筑学院党委书记赵祺祺作动员讲话,她勉励全体队员,要在体察实践中“受教育”,要在经历挑战中“长才干”,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展现民大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长征精神
实践团赴遵义会议会址进行参观学习,在专业讲解中深刻领悟遵义会议伟大转折的历史意义与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坚定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的信念。
在修文县索桥村红军长征遗址,当地村干部为实践团讲述了红军长征经过索桥村的艰辛历程,村民口中的往事承载着军民鱼水情深的珍贵记忆,其蕴含的长征精神为实践团成员增添了砥砺前行的精神养分。
实践团深入金元社区进行调研学习。调研中,实践团成员深刻领会了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对于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将学校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
走进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实践团学习了贵州18个世居民族的历史脉络与灿烂文化,深切体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缔造中华文明的壮阔历程,深化了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知,巩固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价值的认同。
实践团在凤凰山文化广场设立“道中华”公众号平台推介,集中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道中华”文化传播平台推介、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以及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知识普及等系列活动,累计覆盖受众500余人次,以实际行动彰显了青年学子服务社会、奉献青春的责任担当。
实践团赴三都县调研学习非遗传承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团在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非遗研讨会中深刻领会认识守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各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价值,同时积极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支撑。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夯实文化认同根基
实践团赴贵阳市白云区第一小学开展推普活动。通过快板表演等寓教于乐的创新形式,发放推广普通话趣味卡片100余张,有效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践团成员与该校60余名学生共同参与了“共绘十米画卷”主题创作活动。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筑牢发展安全屏障
实践团前往贵阳大数据体验交流中心进行参观学习。实地了解贵州省在数字经济、大数据安全等前沿领域的创新探索与实践成果,切身感受科技革命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蓬勃力量,深化了对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强化国家安全屏障重要性的认识。
实践团走进社区、小学和街道开展宣传资料分发活动。在社区,成员穿梭楼栋向居民递发资料,讲解总体国家安全观涵盖的多领域安全内容,说明维护国家安全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小学,给孩子们送去图文并茂的手册,用通俗语言介绍国家安全知识,引导其从小树立安全意识;在街道,于人流密集处设宣传点,向行人分发资料,呼吁其共同维护国家安全。
设计赋能乡村振兴 文化筑梦绿水青山
在修文县索桥村,实践团充分发挥设计学科优势,为当地特色农产品量身打造了3至5款外包装设计方案,巧妙融入民族特色文化符号。设计团队深度挖掘索桥村及周边的红色文化资源,将革命元素创新性融入包装视觉体系,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文化动能,进一步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乡村产业与文化振兴。
实践团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记录水族马尾绣等传统技艺的针法工艺与传承故事,深度挖掘其民族文化价值。同时,为马尾绣产品下一步的创新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助力这一古老技艺向“指尖经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民族文化瑰宝的活态传承注入新生机。
实践团在贵州农业博览园体验了无土栽培、智能温室环境控制等现代农业科技,目睹它们如何对传统农耕模式带来深刻变革,更由此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支撑作用。同时,通过研究不同农产品的包装理念、材质选择与视觉呈现,从实用功能与美学表达的结合中汲取灵感,为后续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更紧密对接积累了宝贵思路。
此次实践,“筑梦黔行·设计未来”实践团展现出了新时代青年将小我融入大我、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为强国建设贡献澎湃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