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说夜郎丨招堤半山亭“绝好景致,到此切莫负他”

撰文:龙虎 | 2023-11-21 20:55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据清光绪《兴义府志续编》卷二载,光绪九年“荷花生日”,即1883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公历七月二十七日),客居贵州安龙的几位湖南岳阳老乡到招堤游玩,“登半山亭赏荷”。一个是时任兴义知府的余云焕(字凤笙,号冗翁),一个是《兴义府志续编》的主撰余厚墉(字坚甫,余云焕长兄之孙),另一个是余云焕请来振兴文教的名师陈寿麟(字雪芝)。

招堤涵虚阁、一览亭老照片,右下侧为半山亭

众人在描述半山亭的诗句中,有“荒亭刦(jié)火痕”,“六十里皆花,惜亭圯(yí)”等记载。这说明张锳修建的半山亭已经完全毁掉,故余厚墉言“太守(余云焕)拟修葺之”,作“小憩之所”,但此事没有下文。二十九年后,也就是民国元年(1912),安龙军政一把手帮助余云焕完成了心愿,所以今天看到的半山亭,其实是刘显潜和聂树楷重修的。

招堤半山亭

重修依据,来自“道光二十有八年七月即望,南皮十一龄童子张之洞香涛撰”的《半山亭记》。文章写道:“城东北隅,云峰耸碧,烟柳迷青,秋水澄空,红桥倒影者,招堤也。缘是数里,蒹葭(jiā)苍苍,有阁巍然,峙于岩畔者,魁阁也。穿绿阴,拂白石,禅房乍转,画槛微通。石壁一方,茅亭三面者,半山亭也。”

首先肯定一点,关于招堤位置的描述,十一岁的张之洞用“东北”来表述,这是最准确的,其他记录均是笼统的“东”或“北”;其次,“魁阁”的记载也非常准确,与兴义府城图上标注的名称和位置完全吻合。“魁阁”即府志记载的文昌阁,“乾隆五十七年拔贡生邢元修等建。道光十三年谢坤、邢士蒸等修”。严格来说,这栋建筑最早是邢元修以家族名义修建,故称为乡野味更浓的魁星阁更适合。今天虽然已经改建为涵虚阁,但阁内镌有石刻“巍然紫府”,实出自张之洞“有阁巍然”一词;三是对亭子形制的描述,“石壁一方,茅亭三面者”,即亭子只有三面,内有石壁一块,刘显潜和聂树楷所建的半山亭,完全是按照这个描述建造的。

半亭有三面,如果是全亭,也就是六柱六角。因此重建就是按照明清传统的六柱六角攒尖顶形制,只是依山贴崖建一半,便成了半山亭。整亭坐西向东,平面呈等腰梯形,下底边长5.5米,上底边长3.5米。贴崖镌张之洞“半山亭记”石刻一方,额题“半山亭”,下置石供桌。

半山亭采用四柱,即前檐两柱,腰檐两柱。后檐两柱的支撑功能,被山岩取代。亭子顶部,没有使用张之洞描述的茅草覆盖,而是青瓦覆顶。为镌刻更多的楹联,檐柱全部使用六棱石柱,且六棱均分,即每一个棱面都能镌刻对联。这样对联确实多了,但也给观众造成读联困难,上下联位置,需要仔细“琢磨”。

前檐两柱相向第一联,“郡人景方鉴撰”

前檐两柱相向三面的第一联,视线最正,为“郡人景方鉴撰”,联云:“天然画图,是谁着意为者;绝好景致,到此切莫负他。”景方鉴(1854-1929),字镜湖,光绪贡生,宣统孝廉(举人)。教读为业,学生盈门,时兴办的“景氏塾馆”颇有声誉。

这个最佳位置留给景方鉴的原因,据《安龙县志》记载,其乃重建半山亭的首倡者。

第二联为“郡人杨智清集句”,联云:“垂堤两行杨柳色,凭栏十里芰(jì)荷香。”对联集宋代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的“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当年兴义府教授张元弼在省耕亭集了上句,这位杨智清在半山亭集了下句,颇有点穿越时空之感。

前檐两柱相向第二联,“郡人杨智清集句”

第三联为“郡人刘景祥撰”,联云:“把酒临风,千秋怀抱同抒写;凭栏纵目,四壁溪山入画图。”值得注意的是,对联通常是右左循读,但第二联和第三联因视线角度问题,背向半山亭石壁,反而更容易观联,故这两副对联的上下联使用了相反方向。

前檐两柱相背第一面,为“郡人周涛撰并书”,联云:“万变感沧桑,留得半山风月旧;一亭重结构,收来满眼画图新。”由于对联位于两柱斜外侧面,因此无论游客站在哪个角度,都无法同时看见上下联。

前檐两柱相背第一面,“郡人周涛撰并书”

前檐两柱相背第二面,则分别与两腰檐外侧第一面组合成联。南侧由“郡人王金堤撰”,联云:天际瞰洪涛,壮气频吞绿海上;座中多佳士,置身都在翠微间。”根据半山亭的实际地形,此联其实位置最好,因为从常规游览路线经一览亭转过来,这副对联就是正面,光线最好,看得也最清楚。北侧为“郡人钟鼎撰”,联云:“楼阁凌霄为高,必藉邱陵势;风光满眼有象,都成活泼机。”这副对联略晦涩,意思是楼阁要显得高大,须借助山坡地势。满眼风光景色,要在自然勾勒下,才生动有灵性。

前檐与腰檐组合北侧联。“郡人钟鼎撰”

钟鼎(1872-1948),字云楼,光绪廪生。曾在兴义刘显世部任哨官,后回乡与宋之洵等创办“犹兴初等小学堂”,开安龙新式私校之先河。

前檐与腰檐组合南侧联。“郡人王金堤撰”

腰檐两柱相向三面第一联,为“郡人颜其昌撰并书”,联云:“大地已翻新,却喜阁亭同再造;半山真雅趣,还欣水国与为邻。”意思是招堤的一览亭、涵虚阁已经再造重建,崭换新颜,半山亭也雅致有品味,但令人叫绝的,是这些亭阁还与十里荷塘为邻。

腰檐两柱相向第一联,“郡人颜其昌撰并书”

第二联为“郡人郭景宗撰”,联云:“到此暂驻脚跟,细数莲撑书画舫;向前放开眼界,好观烟锁桂王城。”上联描绘莲花绕船的荷塘景象。下联的“桂王”,指流落安龙的南明皇朱由榔,因此安龙也称“桂王城”或“龙城”。

腰檐两柱相向第二联拓片,“郡人郭景宗撰”

第三联需要背靠崖壁观赏,为“郡人景召培撰”,联云:“漫许出人头,到得东山鲁已小;会当凌绝顶,纔(cái)知北斗仰弥高。”大致意思,不经意出人头地,登上东山,居高临下,鲁国就显得很小了。但只有“凌绝顶”,攀登上泰山顶峰,仰“北斗”之弥高,才知天外有天。

统计一下,半山亭仅檐柱上就镌刻9联,加上镌刻在“半山亭记”石刻两侧的知府聂树楷撰联:“补柳栽桃,仿西湖韵事;浮瓜沉李,续南皮胜游”,共10副对联。

与一览亭对比,一览亭共9副对联,尽管全部使用阴刻,但只有安义镇总兵刘显潜的对联使用线条浅刻,其他对联均为陷地深刻。

半山亭10副对联,只有兴义知府聂树楷撰联为阳刻,其他对联均为阴刻,突出“首长”的意识还是比较明显。相比一览亭八根檐柱,半山亭仅四根檐柱,楹联设计更密集。静下心慢慢品读,才不容易读错。

值得注意的是,重修半山亭时,是由“郡人刘锡藩书”张之洞的“半山亭记”,但刘锡藩书写的石刻,上世纪60年代被毁,直到80年代初期,地方政府对安龙招堤再次进行修缮时,才由“罗崇德重书”。

整幅作品笔酣入木,端庄隽秀。据安龙县文联主席李立靖介绍,罗崇德曾在县农机厂就职,系本地书法家。

张之洞“半山亭记”石刻;“郡人刘锡藩书”;“罗崇德重书”

民国元年(1912)刘显潜和聂树楷修建的一览亭和半山亭,除一副为张锳时代的“前郡人”张国华撰,其余均为与两位长官同时代的“郡人(安龙人)”,或撰或书,计有朱焕章、高夔光、黄芳材、宋之洵、李炳奎、谢远德、景方鉴、杨智清、刘景祥、周涛、王金堤、钟鼎、颜其昌、郭景宗、景召培、刘锡藩,另外还有两位名字不详。遗憾的是,这些人大多没有查到是谁,文物和历史的研究挖掘工作,任重道远,还需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