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吃贵州丨花江峡谷大桥初体验,天地之间,既壮阔又渺小

撰文:周之江 | 2025-10-25 09:56

   

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山鼻祖丁文江先生,1911年留学英国归来,登陆越南后,由陆路进入云南,途经了贵州、湖南等省,后来写下一本很有意思的游记。

书里讲到,进入贵州,丁文江的其中一个初印象,就是通过测量一路上各个地点之间的距离,以及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给出了那句著名的俗语“地无三里平”的三条科学依据:

第一,它是一个高原,但是比西面的云南东部高原要低八九百米,从高的高原向比较低的高原走,路当然不能平。

第二,贵州高原中间又有许多海拔500米到1000米深的峡谷。

最后一条,所谓高原并不是平原,中间处处都有丘陵起伏,地形极其复杂。

丁文江感慨说,在这种地形之下,要从云南东部直接修一条铁路通到贵阳,事实上绝不可能。

一百多年过去,如果丁先生还有机会穿越到今天的贵州,他也许会非常吃惊。昆明到贵阳的铁路,早在1966年就修好了,而高铁也在2016年通车,通行时间只需要两个多小时。

丁文江先生想不到的是,为了跨越这些现代交通上的痛点,贵州人的办法是,修桥,而且还是修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桥。据说,贵州省已建成公路桥梁接近三万座,总长度更是达到了4400多公里。更值得一提的是,以高度来衡量,全世界高桥排名前100名里,有四十多座是来自贵州的高桥。以至于近年来的贵州旅游方式里,开始流行起了在贵州自驾,专门看各种高桥。

今年9月28日,横跨贵州黔西南州与安顺市交界处的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这座高桥,屹立于被誉为“地球裂缝”的花江大峡谷之上,全长2890米,主跨径达1420米,是目前世界山区峡谷第一大跨度钢桁梁悬索桥,桥面距水面的垂直高度达到625米,超越了贵州的北盘江大桥,成为新的“世界第一高桥”,甚至被誉为“横竖都是第一”,也就是说,不论桥梁的高度还是跨径,目前都排名世界第一。

我很荣幸,就在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的第二天,就到现冲亲眼看过了这个桥梁奇迹。

在当天的日记里,我写到:“车开上去,一车人突然反应过来,纷纷掏手机,我居然没录到多少,稍微有点可惜。雨后未晴,云雾缭绕,层层叠叠自山间涌出,天地之间,没显出大桥的壮阔,反倒衬得渺小。”

中午一点多,到了大桥旁边的小花江村,参加一场“稻浪乡村艺术节”的活动,我需要参与的,是其中阅读分享的部分。追溯源头,是因为老友陈晓龙兄在当地做了多年公益,建起了半禾耕读学堂、图书馆、稻田博物馆等等,借此大桥通车的机会,让我们为农村文化建设略效绵薄之力。

午饭是当地的糯米饭,典型的贞丰风味,浸在猪油里,加切片的叉烧、辣椒以及可能是特意准备的脆哨,另有大钵拌好的酸菜、大头菜丝,可谓亮点,唯独不是油辣椒,有点小憾。

午后是“小桔灯”的阅读环节,找来一大帮小朋友唱歌,虽在雨中,不之顾也,孩子的歌声,就没有不动听的,搞得我接在后面分享《读到贵州》的压力巨大,现场太杂,又是在空地上,完全不聚气,学生、官员、村民、嘉宾,很难都去兼顾,加上音响也不理想,不敢讲太长,好在效果也还马马虎虎。

闲聊一阵,转入稻田音乐会环节,自助冷餐,最开心的是孩子们。我则喝冷泡茶、啤酒、牛奶、咖啡,一肚子都是水。

抹不过面子,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我说了一点真心的感受,“世界第一大桥”离这个村子,直线距离就几公里,一个是最现代化的高桥,一个是有山、有水、有稻田、有淳朴乡民的小小村落。特别是村子里还有一个小小的图书馆,这两者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对照。我觉得,也许真的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这个小村子也将会被世界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