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锦屏邦寨民居:百年祖宅化作文化灯塔
“父亲常说,祖上是读书人,大门门楣才配题写‘书香第’三字。书香传家一直是我们家族秉承的家风,三十几个老屋的子孙们,不论从事哪一行,都本分做人,踏实做事,从没有辱没此家风。”谈起魂牵梦萦的老宅“邦寨民居”,七十年代出生在这里的欧阳可飞话语间流淌着深沉的自豪。
邦寨民居门楼 欧阳克俭/摄
欧阳可飞生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敦寨镇邦寨村,那方青砖黛瓦构筑的天地,是他生命的起点与永恒的印记。老宅天井如同凝结时光的琥珀,珍藏着他最温润的记忆。“有一年中秋,我们围着父母在老屋的天井赏月,案几上摆放的月饼早让我们嘴馋,但规矩是要等月亮照进天井,许过心愿后才可分享。我们期盼月光快一点照进天井,可不知不觉依偎在父母身旁睡着了。”欧阳可飞的叙述仿佛带着旧木窗棂间透下的微光,温暖又略带感伤。如今,老屋已空无一人,天井案几上那等待月光的月饼,成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最柔软也最酸楚的乡愁。
邦寨民居 唐秀成/摄
这座名为“邦寨民居”的祖宅,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静卧于邦寨村中部。其建筑格局严谨而灵动,为三间一进一天井两重檐高封火墙围护式,包含古朴门楼、精巧天井、对称厢房及巍然正屋,建筑面积约330平方米。八字门洞开,门楣上“书香第”三字墨痕犹劲,无声诉说着屋主昔日的风雅。步入天井,鹅卵石精心铺就的吉祥古泉币图案,历经百年踩踏,纹路清晰依旧。目光所及,玲珑剔透的花窗棂格、栩栩如生的雀替与象鼻木雕,技艺精湛,保存完好;山墙翘角如飞鸟展翼,檐头彩绘蒙尘未掩斑斓古韵。整座建筑骨架深藏徽派法度——严谨轴线、对称布局、高耸封火墙是其根基;而灵动飞扬的翘角与充满黔东南风情的装饰细节,则为它注入了独特的民族建筑之魂。这些细节不仅是清代工匠智慧和技艺的结晶,更是研究徽派建筑与西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交融的珍贵活体样本。正因如此,2022年,“邦寨民居”被列入锦屏县文物保护单位。
美轮美奂的燕窝斗拱、罩壁、檐口、窗棂 欧阳克俭/摄
然而,这座承载欧阳家族几代人记忆的百年窨子屋,在时代变迁中渐显老态。人去屋空后,湿气悄然侵蚀着精美的木构,雨水冲刷下墙体日益斑驳,屋顶瓦片在年复一年的风雨中残损滑落。缺乏日常呵护,这座建筑如同迟暮老者,在时光冲刷下面临严峻的存续危机,岌岌可危。
精美鹅卵石铺就的天井 欧阳克俭/摄
“我们深知国家对文物保护高度重视,仅凭一己之力,难以让这座百年老屋重焕生机。”欧阳可飞道出了家族共同的心声与忧虑。面对老宅的困境,欧阳家族做出了饱含深情与远见的决定:唯有借助国家力量,在政府的参与和统筹规划下,才能真正保护好、利用好祖宅,让这份厚重遗产在新时代的乡村图景中重获新生。
怀着对文脉传承的赤诚与对未来的期许,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调下,2024年10月23日,经由欧阳可飞的父亲、三叔、晚叔三位家族长辈同意,将这份祖传百余年、凝聚着无数家族情感与记忆的珍贵遗产——“邦寨民居”,无偿捐赠给敦寨镇人民政府。一纸捐赠文书,承载的是沉甸甸的文化责任与家族大义。
大门两侧梓木镂花精雕神形兼备的窗棂 欧阳克俭/摄
捐赠完成,标志着“邦寨民居”保护新篇章开启。锦屏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及时启动保护修缮工作,对因大雨导致坍塌的部分围墙作了初步的清理保护;2024年12月,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会同锦屏县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开展公益性实地勘察工作,制定详细的保护修缮方案并上报,为后续系统性、抢救性的修缮工程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自捐赠至今近一年光景,欧阳可飞的心始终牵系着老宅,与敦寨镇人民政府、锦屏县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保持着密切联系,关注保护与研究的每一步进展,积极提供家族史料,全力配合相关工作的开展。“我们期待能把老宅修缮好,让这座窨子屋成为传承文化、弘扬文明的重要载体,成为展示地方特色、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平台,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欧阳可飞说。
造型精巧的檐翼及精美的彩绘 欧阳克俭/摄
据悉,锦屏县将统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邦寨民居”,着力打造“家庭博物馆”,充分吸纳欧阳家族的文学作品、荣誉证书等资源,生动诠释“书香传家”的深刻内涵。该馆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发挥文物在公众教育和文化传承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让百年祖宅沉淀的智慧与风骨,继续照亮后来者的心灵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