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精神家园,让非遗之花绽放在乌蒙山间

山东大学“助力黔行”团队 | 2025-08-08 10:08

在黔西北的乌蒙山区中,赫章县金银山街道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里,针线穿梭的声音与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成动人的乐章。这里正在上演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家园共建的温暖实践——“共同的家园”项目以非遗为纽带,串联起非遗传承、课堂播种、文创转化与两岸同心的故事,让彝族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更让“共同的家园”不仅局限于物理空间的聚合,而逐渐成为各族同胞心灵相依的精神港湾。

叩响传承之门:指尖翻舞,解码民族记忆

“这太阳纹要绣得匀,才像咱乌蒙山的日头那样暖。”彝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晓燕向团队众人介绍着传统彝绣太阳纹样。自项目启动以来,团队始终扎根赫章沃土,一次次叩响松德英、杨晓燕等彝族绣娘的家门。对于彝族人民来说,她们不仅是技艺的持有者,更是民族历史的“活字典”——绣在服饰上的太阳纹藏着丰收的喜悦,马缨花纹诉说着纯洁质朴的品格,八角纹则寄托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历经四年深度调研,团队不只解码了纹样背后的文化密码,更从非遗技艺创新性发展中感受到非遗传承中“守”与“变”的张力:老手艺既要留住本真,更需找到与时代对话的方式。

播种文化种子:非遗课堂,点亮新家园的归属感

团队明白,文化传承的希望在少年,心灵归属感是建设新家园的基石。为此,团队联合当地社区,为易地搬迁的少数民族儿童们量身打造了彝族非遗课程。在这里,老师们不仅传授彝绣技艺,更通过讲述纹样里的故事,唤醒共同的民族记忆。“我想把第一份绣品寄给在外打工的妈妈。”彝族女孩张胡淳轻声说道,将绣着八角纹(象征幸福)的手帕仔细收进书包。她的心愿并非个例。在课堂上,许多孩子们交流着各自想赠送的对象,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都倾注于手中的绣片。非遗课堂不止于教学空间,更成为了孩子们分享思念、表达情感、寻找共鸣的“心灵驿站”。正是这种基于共同文化记忆和集体情感交流的体验,让“家”的概念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拓展:课堂,成为了他们在新社区里扎根生长、感受温暖的重要精神家园,也为“共同的家园”赋予了更深沉的情感内涵。

激活创新基因:“非遗+文创”铺就增收路

2025年2月,团队探索非遗的“破圈”之道,携手山东大学此山文创工作室,启动彝绣非遗文创公益项目,探索“非遗+文创”新模式。当今年7月再度进行寻访调查时,传承人杨晓燕告诉我们:“这些融入了彝绣传统纹样现代手工艺品,供不应求。”“羊角纹”爬上帆布包,“火纹”跃入手绳结扣,这些承载着彝族文化的文创产品,由绣娘们手工制作后推向市场,实现了“文化传承+扶贫增收”的双赢。非遗技艺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董,而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让“共同的家园”既守住了文化根脉,也展现了发展希望。

织就同心纽带:一针一线,连起两岸情

今年7月,在台盟中央帮扶赫章20周年之际,一份由此山文创工作室设计、赫章县制作的“台盟中央帮扶赫章20周年”献礼绣品,惊艳亮相——3000米乌蒙高原的韭菜花绵延绽放,宝岛台湾的蝴蝶兰与之交相辉映。这份献礼诉说着两岸同胞携手同心、共赴未来的美好愿景。此次献礼是“共同的家园”项目的一次深刻实践。不仅展现了帮扶成果,更传递了“两岸一家亲”的深厚情谊。正如绣品中交织的纹样,各族同胞、两岸儿女,都是中华大家庭的成员,共同编织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家园”。

从彝绣课堂教学,到“非遗+文创”新模式运行,再到连接两岸的献礼活动,“共同的家园”项目以非遗为经纬,不仅让彝族技艺在传承中创新,更让帮扶干部与赫章群众、山大学子与易地搬迁的少数民族儿童、两岸同胞在文化共鸣中携手同行。在这片土地上,“家园”早已超越地理疆界,凝练为文化共兴、情感共通、命运与共的鲜活象征——当民族文化的瑰丽与青春力量交织,便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上,共同绣就了中华儿女心手相连的家园底色。

文| 王子依

图| 山东大学“助力黔行”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