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志愿者携手参与屯堡古宅修复:课堂知识落地,助力中国古建筑文化跨国传播
8月2日,当夕阳余晖温柔抚摸着安顺市西秀区云山屯牟家院子的燕尾脊,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古建工程专业大二学生彭歆然稳稳扣上编号“M - 152”的最后一块小青瓦。至此,为期15天的“贵州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屯堡工作营”圆满收官。这座承载着600年历史的明代屯堡古宅焕然一新,实现“修旧如故”,为贵州省委“四大文化工程”之“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工程”再添熠熠光彩。
7月21日,晨雾缭绕的云山屯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学生”。彭歆然跟随学院5人技术小组踏入这片古老的土地,一同前来的还有法国遗产志愿者Fatoumata Camara、Eva Jeanvoine、Alice Chow。在开营式上,她们身着统一工装,向三位本地匠师虔诚行拜师礼,那一刻,中法志愿者对中国传统技艺的敬意在庄重的仪式中深深烙印。
拜师仪式
此后的十五天,屯堡古宅成为了一座没有围墙的“课堂”。彭歆然将课堂所学知识全方位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在屋顶,她凭借建筑构造知识,揭掉老椽皮,精心加铺防腐、防水、保温三层新构造,并用传统灰浆压脊,使古宅整体传热系数骤降43%,保温性能大幅提升。在地面,她运用地面处理方法,铲除潮湿起酥的三合土,填入砖石碎料夯实,再按原纹重铺本地青石板,仿佛让时光回溯,重现明代的足音。在后院,她结合环境设计知识,清杂草、补实墙、增设现代化的卫生间与淋浴室,还点植蔷薇金竹,为古宅营造出静谧宜人的空间,与邻里共享岁月静好。
法国志愿者:Eva Jeanvoine
而法国志愿者们也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文化传承的盛宴中。她们对中国古建筑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虚心向本地匠师学习传统技艺,积极参与每一道修复工序。在与彭歆然等中国学生的合作中,亲身体验到了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参加地戏脸谱雕刻、蜡染等传统非遗技艺,都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志愿者在钉扣椽皮
在修复过程中,彭歆然在乡村匠师的指导下,首次使用学院自主研发的“黔匠云”BIM模型,将现场扫描的点云数据实时同步到手机端,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晚上,她还把当天记录的“病害图谱”上传至学院“古建筑健康档案库”,为后续监测留下珍贵的数字底稿。这一系列操作,是课堂上学到的数据管理与分析知识在古建筑保护实际工作中的完美应用。
“以前只在实训室做模拟,现在亲手把600年的瓦缝补得严丝合缝,才真正懂了什么叫‘原真性’。”彭歆然感慨道。在结营仪式上,她把写有“贵州建院·2025”的瓦片嵌入屋脊,仿佛给古宅盖上了一枚青春印章。而法国志愿者团队队长Fatoumata Camara也表示,她希望能把在中国学到的古建筑知识和文化带回法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带队老师汪垚透露,未来三年,学院将与安顺市政府共建“屯堡遗产技术工作站”,每年定向派遣50名师生轮驻云山屯等6个屯堡村寨,持续提供“体检—设计—施工—运营”全链条服务。这不仅为更多像彭歆然这样的青年学子提供了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机会,也为中法文化交流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相信在中法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古建筑文化和非遗将跨越国界,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文| 聂坤
编辑| 周兴兰
责编| 颜丽
编审| 聂坤